商晚期,王室為了占卜和記事把文字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,成就了穿越3000多年而不朽的甲骨文。
1899年,甲骨文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被發(fā)現(xiàn),歷經(jīng)120年而歷久彌新,從掌間摩挲的古玩,逐步成為學人爭相收藏研讀的文化遺產(chǎn),直至一門國際顯學。
在紀念甲骨文發(fā)現(xiàn)120周年之際,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“證古澤今——甲骨文文化展”,從文字的視角,呈現(xiàn)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,彰顯文化自信。
今天,記者帶您透過甲骨文文化展的三大看點,講述甲骨文發(fā)現(xiàn)與發(fā)掘的驚世過往,重溫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,致敬甲骨文學者們的卓越成就。
看點一:最大的甲骨堆
YH127,這個看似神秘的代號,是殷墟甲骨文最大一次發(fā)現(xiàn)的坑位,Y代表殷墟,H意為“灰坑”,即堆積坑。
進入展廳,首先映入眼簾的漢白玉雕塑,便是這個坑位的甲骨堆積情況模型。當年,為了永久保存罕見的YH127坑原貌,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專門雕刻了此模型。
雕塑擺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,顯然是為了突顯YH127的發(fā)現(xiàn)對殷墟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義。
1936年夏天,安陽非常炎熱,第13次殷墟科學發(fā)掘進入最后一天。下午4點,就在發(fā)掘快要結束時,YH127坑中不到半立方米的土中,竟然出土了3000余塊龜板,數(shù)量極為可觀,并且還沒有清理完畢的跡象?脊抨牣敿礇Q定,把發(fā)掘時間再延長一天。
第二天,發(fā)現(xiàn)更為奇特,坑中的埋葬物排列很整齊,而且甲骨仍在一筐筐地裝運。顯然,一塊塊取出卜骨已經(jīng)不是最好的辦法,需要特殊方法來處理?脊抨爠(chuàng)造性地想出一個方案,把它完整挖出來,裝箱運走。
經(jīng)過四晝夜的挖掘,這塊3噸多重的地下“檔案館”,被整塊裝在厚木板箱里,用鐵絲牢牢加固。8天后,這箱珍寶歷經(jīng)波折后運抵南京,由董作賓等人進行“室內(nèi)發(fā)掘”,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,其中完整龜甲300多版。
經(jīng)考據(jù),這些甲骨為殷商武丁時期埋藏,是商王室有意保存起來的一批占卜檔案。因該坑未經(jīng)翻擾、蘊藏豐富,且出土甲骨具有甲多骨少、涂朱涂墨等特點,因而對甲骨學研究意義重大。
此次國博展出的“般無咎全甲刻辭”就是YH127坑出土的完整龜甲。這片卜甲記敘了貞人為貴族“般”卜問征伐是否有災禍,商王武丁斷其沒有災禍。
正如考古學家李濟在《安陽》一書中的評價:“YH127明顯居于整個發(fā)掘過程的最高點之一,它好像給我們一種遠遠超過其他的精神滿足。”
看點二:精品中的精品
放大,旋轉,全方位。展廳中的甲骨文全息投影讓細小的甲骨文字更加清晰、立體地呈現(xiàn)出來,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。
這片全息展出的甲骨就是著名的大版“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辭”,曾是“甲骨四堂”之一羅振玉所藏甲骨精品中的精品,其照片收錄于羅振玉所著《殷虛書契菁華》一書的第一頁,足見他對這片甲骨的重視與喜愛。
據(jù)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、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(zhèn)豪介紹,因卜辭完整、字口涂朱,這片甲骨也被譽為“甲骨之王”。
所謂“涂朱甲骨”,就是把朱砂磨成紅色粉末,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,給人以光艷醒目、紅潤亮麗的感受。正是這一抹鮮紅,仿佛凝結了殷商先人的悠悠情愫,歷經(jīng)3000多年歲月的磨礪,仍光彩耀眼。
如果說,涂朱涂墨的甲骨并不罕見;那么,在刻痕中鑲嵌綠松石的甲骨則異常珍貴,這便是我國博物館中僅存的一件“宰豐骨匕記事刻辭”。
這片獸骨呈匕首形,記錄了商王的一次田獵。五月壬午日,商王在麥山之麓捕獲了一頭犀牛,宰豐因有功而受到賞賜。田獵好比當時的軍事演習,是重要的儀式。宰豐為了紀念商王的恩典,便制作精美骨匕,在犀牛肋骨的一面刻兩行共28字,記述經(jīng)過。另一面隨形雕刻獸面、蟬紋和虺龍紋飾,并嵌入象征王權的綠松石。
這件骨匕的文字內(nèi)容是單純的記事刻辭,極為罕見,并且其書法風格與同時期的甲骨刻辭迥異,字跡粗壯豐腴,完全沒有卜辭的鐫刻感,卻存有濃厚的毛筆書法意蘊,堪稱殷末書法的翹楚之作。
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舉辦甲骨文內(nèi)容的文化展,也是國家博物館館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規(guī)模展示。而且,為了能集中展示更多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的精品遺存,還商借了國家圖書館、山東博物館、南京博物院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、陜西考古研究院、寶雞周原博物院等單位的珍貴文物。曾因張口怒目的表情而成為“網(wǎng)紅”的山東博物館“亞酌”青銅鉞,在現(xiàn)場再次吸引觀眾關注的目光。
看點三:獨特一手史料
日食、月食、彩虹、流星、“大驟風”……在甲骨文中,這些自然天象都有記載。比如,“星率西”就是迄今最早的流星雨記錄,意思是所有星星向西快速移動。
此次展覽在第二版塊“契文釋史”中,專列“天象與農(nóng)業(yè)”部分,反映商人對自然的觀測和記錄,“明有蝕卜骨刻辭”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這件卜骨是王襄舊藏,記錄了商代晚期的一次重要天象——日月頻食。在“南兮”和“正京北”兩地接連發(fā)生了日食和月食,癸酉日卜問出現(xiàn)這次天象會不會不吉利。對無事不占、無日不卜的商王而言,這樣的奇怪天象必定有特殊的預示。
“甲骨斷代工程就要靠幾片甲骨的天象記錄,通過演算來推斷年代,”甲骨學家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宇信介紹道,“這樣的甲骨不多,但很重要!
在展覽現(xiàn)場,還有一片碩大而完整的甲骨,始終被觀眾包圍,這就是羅振玉舊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“王賓中丁·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”。
此骨的內(nèi)容同樣涉及天象。甲骨的反面,記錄了“彩虹吸水”這一神奇的自然現(xiàn)象:庚戌日,層云從東方涌來,投下一片晦暗,而日頭偏西時北方出現(xiàn)彩虹,在黃河中飲水。如此豐富的想象力,不禁令今人也大為贊嘆。
這片卜骨敘辭、命辭、占辭及驗辭四項俱全,只有局部殘損,十分難得。而其書風雄健,氣韻宏大,字大體端,筆畫遒勁,書法謹嚴,且字畫中存留有當時涂飾的朱色,顯示了它的珍貴和神圣,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。
事實上,甲骨文的內(nèi)容,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態(tài)、王室宗法、占卜制度、社會構成、外交征伐,以及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、婚喪嫁娶、情感追求、宗教信仰、祀神祭祖、飲食宴饗等日常生活狀況,為研究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(tài),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。